文/羅玲 編輯/月兒
又到了開學季。
孩子們上學的意義,除了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群體生活,有同伴交往,完成社會化。人是社會性的,需要在群體中,通過跟大家的互動,來認識和發展自我,感受自我價值。在學校里,大家一起經歷一些事情,孩子會有歸屬感。青少年更是需要通過觀察同伴來學習交往,在互動中構建自我。
疫情三年,網課很多,學生這部分發展被耽誤了一些,現在要好好利用學校資源,重建起來。
考慮到這些,家長就可以對學校師資教學等的關注度稍微減少一點。孩子在學校,只要能跟同學有交往,能有朋友,愿意去上學,那他就從上學中受益了。至于學到什么水平,那是其次的,可以認為是錦上添花的事。
所以,把學校先當個學友俱樂部,重在參與,去了就好。尤其對于中學生,家長放松一些,允許他們以擺爛的姿態去“卷”。
有時候,擺爛是必要的松弛感,是新的“卷”。
我覺得所有的學習,在本質上都是自學。
盡管有老師講課,是否聽了、理解了,都是自己腦子里發生的事。所以這是個只能自己做、自己負責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去看,上學就是去參加個“學友俱樂部”。那里有專門的人給你講課,有設計好的練習題來做,有學伴互相促進激勵,有定期考試讓你練習提取和應用知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學習社群。
去這個俱樂部,對于不太自律的孩子來說,效果比自己在家學要好得多。而且還不花錢。如果能去個好的當然好,但因條件所限去個一般的,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是沒機會看神仙打架而已。反正學東西是自己的事,真想學別人也攔不住。
我覺得這是對于上學這件事比較健康的態度。
孩子小的時候大概不太懂,做事都由興趣支配,要想辦法把學習變得有趣。但大了一點,就要明白這一點。把學知識看做是個只有自己能做,結果要自己承受的事情。外界的都是你要盡量去利用的資源。趁著現在還不用你付費,還有家長車接車送,好好利用。
很多孩子上小一、初一、高一,進入新的環境,最初這些天,家長肯定特別關心,各種詢問。建議長家放松一些,角度積極點,遇事先耐心了解,慢慢觀察,鼓勵孩子多參與班級建設,幫助老師同學,少點負面的思路。讓孩子對新環境有信任和認同,有歸屬感,這些很重要。
新學期開學,很多孩子不想上學,其實換個角度去看待,上學就是去參加這樣一個“學友俱樂部”,有機會接觸前人在各個學科研究很多年才得出的結論,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到知識寶藏之中,繼承下來,繼續發展。這也是為自己的學習城堡打造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