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硯文
數字化就業是指順應生產、生活方式的數字化轉型趨勢,借助數字技術和平臺,創造數字化商品和服務的新就業方式。近年來,數字經濟在優化就業結構、激活更多就業方式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到2025 年數字經濟將會帶動3.79 億人就業。目前,河北省各行各業正在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選擇數字化就業崗位。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也對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專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業擴容提質仍存在問題。在新形勢下,河北省應統籌落實各項就業促進政策,拓展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服務,改善就業環境,多措并舉,促進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
河北省數字經濟有較好的發展基礎,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起步,為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動力。到2027 年,河北省數字經濟規模占GDP 比重將達到40%以上。近年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專項行動計劃,逐步構建了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使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數據顯示,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在2021 年達到1.39 萬億元,同比增長15.1%,占GDP 比重達34.4%。2011 年全省數字經濟產業新增注冊資本額是105.91 億元,到2020年,新增注冊資本額達712.28 億元,年均增速23.59%,高于全省同期GDP 年均增速。河北省數字經濟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一方面直接增加了與數字經濟產業直接相關行業的崗位需求,改變了原有的就業形態;另一方面,對原有的勞動力市場匹配模式產生沖擊,通過技術革命形成大數據平臺,幫助勞動力通過數字化平臺實現就業。如2011 年河北省計算機服務、軟件及信息傳輸行業從業人員數是5.9萬人,到2020 年達到10.4 萬人,年均增速為6.5%;2011 年上述行業從業人員占全省總就業人數的1.06%,到2020 年提升至1.85%。數字經濟下的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功能不斷擴展,就業方式日益多元化。
數字生態包含了新產業和新業態經濟活動,為勞動者提供了新的就業空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催生了大批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新職業,對就業擴容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自2019 年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4 批56 個新職業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職業超過20 個,其中包括“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解決方案設計師”“數據庫運行管理員”“信息系統適配驗證師”等多個數字特征明顯的新職業,這些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領域。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密切跟蹤新技術、新職業發展變化,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相關意見,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職業,很快制定出符合本地產業發展的行業評價規范和標準,對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給予政策支持。如2022 年發布的《2022 年雄安新區急需緊缺人才目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 年版)》,在職業分類上首次引入了11 個綠色職業崗位和37 個數字職業崗位,預示著未來河北對數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高校本科專業的增設和撤銷也被視為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晴雨表”。2022 年,河北省有近40 所高校調整了專業設置,新增了較多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關的專業。此外,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催生了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河北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一些領域從產品級、設備級向產業鏈級深入拓展,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調研數據顯示,88%的企業把數字化轉型納入企業發展戰略。這些企業在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下,全力打造數字化平臺,不斷探索數字化轉型的科學路徑。數字化人才日益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競爭力。
欠發達縣域的發展是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人才是縣域發展的原動力,欠發達縣域最大的短板是人才流失嚴重和人才質量不高。數字經濟為年輕人創造了返鄉就業機會,拓寬了農民就業致富渠道,縣域經濟在數字化背景下煥發出新活力。以“阿里客服縣”項目為例,阿里巴巴集團通過在縣域建立數字客服中心,提供了更多數字化就業崗位。清華大學縣域治理研究中心在張家口市張北縣和邢臺市巨鹿縣的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巨鹿縣客服中心有當地員工196 人,其中返鄉人員占比65.7%,平均工資5 000 元,超過當地平均收入,部分員工收入已超萬元;張北縣通過建立數字客服中心、數據中心和推動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等,不僅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吸引了以往去北京、天津等地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就業,還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數字化人才。數字化就業形成了引回來、留得住的鄉村人才振興模式雛形,對于縣域整體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個體價值實現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河北省數字化領域吸納了大量農民工、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人員就業。支付寶平臺(除全職工作人員)調研數據顯示,平臺從業人員中重點群體人員占了很大比例,其中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失業人員分別占了7.8%、3.6%、13.7%和10.6%。同時,隨著數字平臺服務的下沉,就業機會也回流到縣城、鄉村,全省越來越多的農村戶籍人口通過數字平臺實現了轉移就業。從職業分類來看,除外賣騎手、美容美發、搬家貨車司機、住宿餐飲服務員等技能門檻較低的職業之外,在自媒體寫手、網店店主、網絡主播、小店規劃師等有一定技術門檻的新職業中,來自農村的從業者也占了較高比例?!?021 中國農村女性就業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數字化就業讓越來越多農村女性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支付寶的人工智能訓練師中,62.3%為女性;云客服中,72.0%為女性;村淘電商主播中,53.0%為女性。數字化就業形式涵蓋了就業創業的所有環節,從數字化就業創業服務到數字化就業創業崗位,數字化就業已經成為新時代就業的“穩定器”,是促進“雙創”的新驅動力,在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部分與數字化就業相關的行業具有創新性強、人才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也就是說,人力資本的積累程度、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決定了數字化就業的發展程度和質量水平。目前,全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總體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偏低,從業人員大多集中在移動出行、外賣、家政、物流等傳統服務行業,能掌握和應用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嚴重短缺,數字化就業崗位需求與人才供給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高端制造業領域高技能人才供給不足,技能人才隊伍還不能適應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目標;另一方面,數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高校數字技能人才培養存在課程設置老化、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企業對數字人才的培訓亦不夠重視,數字化轉型緩慢。要改善上述問題,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河北省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但與全國先進省份相比,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以及對人才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吨袊鴶底纸洕蜆I發展研究報告:新形態、新模式、新趨勢(2021 年)》數據顯示,河北省數字經濟高端崗位聚集度約為0.97,這意味著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還未帶動更多的人才集聚,數字化人才供給明顯不足。
產業數字化使就業結構發生改變,同時也對傳統產業勞動者技能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產業數字化會創造出大量的新崗位,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的過程會替代和淘汰大量重復性、低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河北省傳統產業規模較大、占比較高,產業數字化趨勢下的傳統產業紛紛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相應地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大大提高,要求勞動者在原有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能。目前,河北省傳統產業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度有待加強,大部分中小企業從業者數字化水平較低,這些情況在傳統工業集中的邯鄲、邢臺、唐山等地區表現尤為突出?!逗颖笔底纸洕l展規劃(2020-2025 年)》提到,全省制造業數字化水平較低,處于集成提升階段以上的企業比例僅為12.6%;多數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動力不足,生產環節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較低??傊?,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推進,未來就業市場和勞動力需求將發生很大變化,勞動者要適應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就必須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技術和就業模式。
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數字化就業規??焖僭鲩L,這一全新的就業形式催生了相關職業技能培訓、法律咨詢、就業創業政策咨詢、招聘等方面的服務需求。目前,河北省的公共就業服務還不能完全適應數字化就業需求。數字化就業相關信息的收集和發布數量明顯不夠,且信息及時性和準確性也有待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缺乏精準識別、智能監測、全程監管功能,網絡服務內容單一,智能化水平還不高,公共就業服務模式亟待創新升級。與此同時,因基層勞動保障服務平臺被撤并為便民服務中心之后,原基層平臺經辦的公共就業服務銜接不到位,存在基層就業服務無抓手、人手不足等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數字化就業服務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全省數字化就業服務水平,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協同機制,推動形成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應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讓更多人才的創造力在數字經濟中充分迸發。放寬數字化就業限制,鼓勵各類技術技能人才進入數字化就業領域,參與數字經濟活動,填補數字化就業供給缺口,引導勞動者增進技能、提升素質,形成一支支撐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的數字化人才大軍。一是省市各級教育部門應強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體系的數字化教育,以全球化的視野相來培養學生,推動中小學、職業院校與大專院校的數字化教學改革,不斷探索和創新,增加專業實驗室以及相關專業教師崗位,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提高全省數字化教育水平。二是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建立和完善數字技能職業培訓體系,發展市場化培訓機構,加快數字技能職業培訓機構和平臺建設。研究制定數字技能培訓標準,補充完善數字技能培訓課程。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依托行業協會等機構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三是加強河北省數字化人才權益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平臺企業相關制度,幫助數字化人才享有更充分的民主管理與決策參與權、勞動自主權、人才流動選擇權等。推動數字化工會及數字化行業協會發展,通過增進勞動權益來強化數字化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和職業歸屬感。
數字化平臺是促進數字化就業的主要載體,平臺的市場規模決定了數字化就業的空間。推動數字化平臺的發展,可為數字化人才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多元的職業發展空間。一要增強勞動密集型數字化平臺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推動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對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相關技術、平臺的商業化應用進行推廣,讓更多的產品實現“線上銷售”。加大平臺人才、技術、產品、服務等融合發展的力度,在創造產業紅利的同時帶動更多的勞動者就業。二是增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數字化平臺對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加大數字經濟規模,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等技術發展來引領工業互聯網平臺、云平臺發展,增強其對人才的集聚效應,加速中高端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三是激發數字化平臺的市場主體活力。通過加大數字化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放寬市場準入、提升融資便利、規范市場秩序等,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增加就業機會,營造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此外,要規范數字化平臺的市場競爭機制,在平臺建設上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局面,激發市場活力,形成廣泛吸納人才就業的良好生態。
為保障勞動者在數字化領域普惠均等地享有公共就業服務資源,應根據數字化就業的特征和規律,建立和完善各級黨委領導、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數字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服務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優化就業服務模式,通過完善網絡系統、再造服務流程、整合信息資源、推行網上辦公等舉措,為數字經濟從業者提供精準的就業服務。一是整合數字經濟各領域的就業服務資源,完善公共就業政策體系。出臺數字化就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升就業政策的科學化水平。加強產業人才供給的均衡性,引導數字化人才向缺口大的產業轉移,使數字經濟下各產業領域的就業供需資源匹配。同時,完善數字化人才評價機制,激發勞動者創新創業積極性。二是加強數字化就業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同電商平臺、勞務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等相連接的大數據平臺,整合公共部門及企業的就業崗位信息,同時,做好數字化平臺的就業信息監測工作。三是做好重點群體數字化就業精準幫扶工作。推動高校畢業生在數字化產業中實現就業,進一步破解就業難題,為其開發更多的數字化就業崗位。加強對高校畢業生數字化職業技能培訓與創業指導,助力其提升數字化技能。創新就業扶貧之路,利用數字化產業就業機會多、門檻低的優勢,面向貧困群體及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力實施重點群體再就業幫扶行動,加強重點群體的再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拓寬重點群體的再就業渠道。